参会学生交流反馈
首先感谢提交建议、意见以及分享参会感想和经验的同学!
如果你也参加过2023博士生国际招生面试交流会,欢迎将参会感想或经验发送至:
phd@phdchina.org
下面是参会学生已提交的全部建议、意见、感想以及参会经验。
以下反馈信息
系统已经很完善很到位了,跟专家可以交流可以约好时间,这样一来效率很有提高,还有贴心的行前提示,新预约提示,特别人性化。在这里提几点小意见,希望能对系统提升有一定帮助。
1. 上传的文件类别不太够,语言成绩没法上传,关于研究兴趣的个人陈述没法上传,外国专家常专门发邮件提醒我们自己带;
2. 会议最有帮助的一点是国外教授可以在选导师和与导师联系上有帮助,然而很多信息如果不是教授来只是招生人员来对这方面没什么用,希望能确保每个大学负责招生的是教授而不只是行政人员;
3. 系统如果能显示参会教授或者负责人的邮箱地址就好了,外国专家好像不太用这个系统,发送了消息他们很多不会看,最后才回复;
4. 系统上能看到学生哪些时间段有约吗?有专家安排面谈时间时让我把空闲的时间段发给他。
5. 系统已经很完善了,但是很多专家不太看重它,参会专家经常会没想到参会学生的材料这个系统上有,结束时会让学生通过邮件把材料发给他。或许可以跟专家专门介绍下从系统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首先,特别感谢举办方这次的活动!辛苦了,老师们!哈哈
以下是对各位教授印象、活动现况、建议的拙见,各位酌情参考哈。
教授、招生老师:
1. 各位老师大多数/几乎全部都很和蔼,交流时会照顾学生的语言能力。
2. 各位现场老师会根据你的专业,兴趣爱好为大家推荐可能的导师,或者网站,这个是很重要的,要把我主要信息。
3. 有老师会直接现场面试,自己面或者替同事面,这就需要提前准备好留学常见面试问题的应对,一般都会从CV中看到的信息拓展去问,这个环节的语言表达很重要,有可能决定你是否被录取。
4. 老师问完了,推荐完了,部分会问你自己还有什么问题,如果没问的,自己也一定要问,问题可以是自己关心的所有问题,但网站能查到的尽量别问。
5. 准时到场,但不打断前面人的面试。
6. 老师们确实都非常辛苦,大家要问好,这个对老师们来说,很暖心呐。
活动状况:
1. 今年的活动地点外面附近有餐饮,吃喝不用担心,时间紧张的自备干粮。
2. 现场设置了学生休息区和衣物寄存处,这个应该是举办方改进了的,去年留言区有针对此问题的建议。鼓掌!
3. 现场举办方老师们都也很好,大家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
4. 唯一一点建议:酒店门口没有大的路线地点指示牌。
给同学们的一点建议:
1. 此活动意义的大小,取决于你自己的准备程度。
如果你自己已经从各种渠道了解很充分,觉得没必要,那就现场交流意义小一点了;或者,你已经联系到了可能的导师,那也可以不用到现场,当然,如果想多了解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时间仓促,留学信息掌握不充分,那就很有必要到现场,对你来说,活动意义很大。
2. 语言能力稍微差点的,也可以去开开眼界,多与老师们交流,会明确自己的优劣势。
3. 部分觉得校园生活、或者医学生的规培生活让自己已经忘了为什么出发的小伙伴,也可以去现场,找点灵感、人生方向,哈哈~此处有点灵修学的嫌疑。
4. 如果活动中拿到推荐老师联系方式的,一定要及早联系。
以上是本人对此次活动的一些个人感受与建议。
祝大家好运!也祝自己顺利!大家一起加油吧!
说说我的个人面试经验以供后来者参考吧。我在上海读硕,但我觉得上海的活动时间太短了,因此也自费跑到了北京参加了两天的活动。总体来说老师们在北京的状态比较好,(因为还没有很累),相对也比较耐心一些。而在上海因为已经经历了高强度的面试,老师们已经略显疲态了。我个人是在预约之前把所有的与会学校排查了一遍,找出有与我专业相关的学校,分散预约,大部分约在北京,少数约在上海,最后得到了十四所院校的预约(尽管后来也发现其中有些也并未完全对口,同时也非常庆幸我决定“千里迢迢”去北京,不然一个下午很难状态良好地完成十四所院校的会谈)。为了准备面试,我带上了CV, personal statement, research proposal, transcripts, IELTS, TOEFL, recommendation letter 以及两篇research proposal. 因为是建筑系的学生,还打印了四份portfolio(最后送出去了一份)。在到了北京之后,我在面试之前还将浏览过的学院网站相关内容打印了下来,事后证明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当老师们问到你是否了解过我们学校是我便将打印出来的材料(或导师信息,或申请流程,或相关研究项目)递上,非常有说服力,也能给老师留下你准备充足并且确实对他们有兴趣的印象。
最后给主办方提一个小建议,延长在上海的活动时间。如果不能像北京那样举行两天,延长到一天也是极好的。毕竟南方也是有华东五校这样优秀的学校的学生期待与国外教授见面的,哈哈
总体评价:收获很大,主办方很赞,参会老师人都很nice,希望能有更多的地区和学校参加;
具体建议:
1)有一些学校安排了特定专业的老师,如墨尔本大学,这样的面试就比较有针对性;但是另一方面有一些学校的老师只是为了自己Department招生,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是其他专业的同学可能就失去了了解这个学校的机会。所以希望参会学校,如果可能的话,至少有一个专职招生官参加,尽量保留学生了解学校CSC招生计划和招生官推荐面试学生渠道,当然再加上特定学院的老师参加肯定会对特定的专业的学生帮助非常大。
2)德国科学屋和荷兰科学屋都积极的举办讲座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区信息和申请方法,很受益,如果这两个地方能对未参会的知名院校保留一个宣传资料发放和了解和CSC的合作信息进行分享就更好了,如代尔夫特理工,瓦赫宁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院校。
最后,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样的机会交流。
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尽管在来之前心里有深深的疑惑:我真的能够在这次交流会上有所收获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还没有收到邀请信,但能够与各个学校的老师当面交流并得到老师们的建议和帮助,觉得不虚此行。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交流的机会,也希望能够提早进行,比如9月或者10月,能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联系国外导师和准备材料。还有个不情之请,希望能够在高校集中的城市都举行这样的交流会,因为从外地赶过来还是挺困难的,当然,这样的要求可能有点过分了,只是建议。最后真心感谢各位老师对这次活动的辛苦付出,让感受到了社会对我们支持和期望,也让我们在能够走得更加坚定!
因为目前比较关注的是德国学校,所以别的国家的情况不清楚。德国代表正如上一届有同学留言,很多都是只接待有预约的同学,但并不是全部,比如尤里西研究所就可以在老师空闲的时间去交流。如果桌上放牌子写“只接待预约”就不用去试了。提前做功课很重要,查好自己想报的专业,学院,导师等,直接告诉对方,对方会告诉你怎么联系,通过什么途径,或者推荐相关的更合适的导师和途径。研究计划建议范围不要写地太死,否则与会的老师不容易跟你匹配合适的方向与导师。这个计划应该是以未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主的,所以去了解她/他的研究很重要,这个话是卡尔斯鲁尔的老师在三楼的德国科学屋的讲座时分享的。以孙子兵法里讲做准备的话作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祝福!
非常感谢主办方组织这次机会,但是我通过学校的网站了解到这次机会比较晚,所以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建议大家可以准备的比较充分一些,相关材料尽量准备完整,大胆和导师预约面试,导师都是很棒的。这次相关学校中自然科学类如生物学、生态学和农学类院校相对来说比较少,希望可以增加一些。总之,非常感谢主办方举办的这场活动!
现场老师给的意见多数是关于如何申请、需要什么资料的信息,而在11月份的时候,这些信息能查的,我们自己在学校官网上也查看的差不多了,所以,如果交流会上还是提供这些信息的话,那么时间上是否可以再提前一点,这样大家就不用再自己去查了,也可以准备地更充分了。当然,如果交流会上能提供更深入的信息的话,这个时间也是可以的。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学生自己的准备程度,准备的越深入,对方的帮助才能更深入。
总体,在交流会上还是有很大收获的,比如提前联系导师的重要性!!! 感谢~
去之前已经确定想去德国读,所以预约了两个德国的老师,一个是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另外一个是汉堡大学,埃尔朗根的老师约了具体时间,但是提前去,也可以和他聊,这次来的是化院的一位教授,现场直接进行了面试,他看了我的简历,学习的科目,主要问了我一些关于我发表的文章的问题,之后他说回去问同事有没有适合我的职位,然后晚上收到了另外一位教授的邮件,说愿意考虑我为CSC applicant,总体效率很高,另外一个汉堡大学没确定时间,所以一直等着,后来就直接没聊了。德国的来的人基本上只接受预约的人,所以如果想去德国,一定要提前预约!准备好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对自己原来的文章也要熟悉,这样也方便德国学校来的人帮你定位合适的老师。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基本上都是招CSC的学生,但是也是可以协商的。
首先,谢谢提供了这样一次交流的机会,主办方辛苦了。另外想提一些建议:
1.到场学校或者学院如果能够多些就好了,比如如果不是专业相关的话,有些老师也都不愿意跟我们聊了,这就失去了更多了解那个学校的机会。
2.因为有了预约,导致没有预约的同学几乎完全失去了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所以我建议中途可以留给没有预约的同学一些交流的机会。
3.上海场的学校比较少,以后如果也能像北京场一样就好了。总的来说,还是谢谢主办方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1.希望每条老师发送的预约邀请都能短信通知,有一条被邮箱屏蔽了直接没看到,workshop结束后才发现;
2. 桌位布置不太方便排队(北京);
3.不能打印(经工作人员介绍上了楼上打印,却被告知不能打印);
其他都很好!谢谢提供这个给大家交流的平台!
交流会对于应往届硕士毕业生都很有帮助,期待以后可以来更多的学校,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谢谢。
面试开始前,在外面安排一点座椅,不然,大家拿着行李只好席地而坐,又都是外国教授和院校工作人员,有损中国学生的国际形象。
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
但是具体到对每个人的意义,答案就不一样了。对我来说,由于来之前已经链接了很多信息,找好了心仪的老师,所以此行的收获不是很多,但是能练习英语,了解外国教授的作风。
北京的场,第一天效率最高,第二天可以考虑适当缩短。
感谢交流会的平台让考博学生有机会面对面了解第一手信息和资料!工作人员辛苦了!希望上海场能够增加一点场次和参与院校,也希望不同院校座位稍微有点距离,同时面试几所学校未免有点尴尬。同时,也代表广大学子欢迎更多愿意招收人文社科专业的院校来上海博士交流会!
交流会很有帮助,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国外老师的情况,有助于我寻找更对口的老师,建议师弟师妹可以多看看学校官网,多了解信息,这样也好和面试官交流
建议按照专业分类列出招生学校和机构的名单,这样更方便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校。
能有更多院校,上海站时间希望更长一点,只有一下午的时间太紧张了
多邀请国际知名高校来参会,并且邀请特定的教授来开会
既然大多数学校都是走CSC资助,那么能不能邀请一些更好的学校?个人主要感受就是参会的大部分学校从排名和影响力上都不算顶级学府,总之希望邀请更多好学校吧
我觉得组织得非常好,唯一的小意见就是上海的面试现场稍微乱一些,当个人交流的时候,旁边会围着很多人。
再次感谢组织者们!!
有些学校来的是行政人员,有些对学生申请的专业和方向并不了解, 希望能多来一些专业内的教授们,这样对学生的申请会帮助很大。 宣讲会倒是一个锻炼口语,特别是进行专业性学术交流的绝佳场所,更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自己重燃斗志的修行场所。
美国的大学比较少,世界顶尖的大学比较少,希望可以引进更多更好的学校。
现场的老师大多是招生人员,对于申请学校的流程会提出很多有益的帮助,但是现场面试以及发offer的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还是一场很好的见面会,可以了解到很多的咨询,也可以结识很多志趣相同的小伙伴。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和工作人员,谢谢你们!
参加的是北京这场,觉得气氛很好,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定会有理想的学校等着你,加油!也再次感谢举办单位给予我们这么好一个交流平台
非常感谢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这次博士生交流会。博士交流会为中国学生和国外的一些博导提供了直接买面试跟交流的机会,而且国外院校资源丰富,邀请到的老师们也非常善于解答问题。
德国,跟荷兰的院校到场的教授比较多,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其他国家像英,加拿大更多的是学校的工作人员。 提前准备好材料会让你更加从容的应对面试。
对我来说,今年唯一的缺陷是收到消息通知的时间有些些晚,希望组委会每年加大宣传的力度与时间,这样更好的服务更多的学子。
对于博士交流会想说几点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说,知道有这个交流会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感觉获取信息的渠道真的不是很畅通,到后期准备材料很费力。其次,理工科的机会更多一些,文科的相对较少,预约上的学校很多也不是外方的老师可能是中国的学姐学长。所以也不用太担心英文水平。另外预约的时候,最好看一下是否是对方院校的prof。大部分学校主要介绍一下怎么申请,尤其想说一下阿伯丁大学的那位中国学长真的超级nice,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讲给我们,帮我们选择适合的专业的老师。非常感谢。另外,觉得整体去的话,当场拿到offer的机率不是没有,只能说都集中在少数部分专业,文科的机会几乎没有。准备的cv,成绩单等其实没怎么用上,但是还是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非常感谢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希望以后能够增加一些文科的专业!
其他都挺好的,就是有一点,今年海外院校的数目不太多,很好的学校没有过来交流,有一点点遗憾。总体很好了
今年是第一次参加这种交流活动,原先是计划找出国读博后的机会的,但实地考察之后觉得这种交流会对想出国读博士帮助很大,但对博后没太大帮助,而且大多是欧洲的学校,希望来年可以多一些美国比较正规的高效或者研究机构。整体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交流会,希望可以越来越好!组织者们辛苦啦
由于目前研二在读,还有一年多能毕业。这次主要以了解为主,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读博的信念。举办的很棒。
一切都挺好的,获取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如果能有往届生介绍经验就更好了。
非常好,应该多增加美国和新西兰等国家,规模应该更大一点,最好多邀请大学教授来,直接面试,发一个类似于拟录取通知的书面材料或者提供更为详细的资料。
希望以后上海、北京场的老师都能出现。在上海场面的,好多北京场的老师都没来。
整个会议安排的很好,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高校参加这么有帮助的活动。
会场挺大的 人也挺多 在香格里拉酒店举办确实很正式 很感激能有这次机会 谢谢主办方 唯一的一点建议就是能坐的位置太少了 好多人最后累的不行就直接坐地上了
希望加大宣讲力度 可以提前准备资料 我知道太晚 有些资料准备的不充分
是真的得到了非常非常多有意义的信息,这是来之前不曾预料到的。不管是否有机会成为一名国际phd,都希望phd workshop一年更比一年好!
大多数来的都是行政人员,对GG专业并不是很清楚,帮助不是特别大。
开阔了视野,很感谢。但除了个别有实力的研究所之外,其他都是要求申CSC。申CSC固然是一种途径,欧洲研究经费短缺也是事实(比方说法国突然开始对国际学生征收高额学费),但是在休息的时候听到一些学校居然要求申请人提交一份完整的研究计划之后再考虑是否接收该生(事实上就算学校接收但也还指着CSC通过不是?),这种做法非常令人费解?拿着研究计划去面试以方便找到match的组是一回事,从申请人套取研究计划又是另外一回事,会场不乏国内重点实验室、重点院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我听到吐槽的同学是C9出身,手握几篇sci,具体实验室不详),难道因为觉得这些人只是学生,又或者觉得申请人都是中国人,便认为他们的idea和proposal不值钱了吗?这一点希望主办方慎重考虑,也希望各位申请者慎重考虑。
最后再次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开阔视野和对外交流的机会。虽然没有遇到特别对口的,但与国外老师们相谈甚欢,也是不错的收获。
组织这样规模的不容易,真心感谢,就是导师来的少一些,不过来的老师和招生的老师都很好,有这样的机会还是很难得的。
This is a great opportunity, thank you for making the arrangement!
非常感谢大会提供良好的参会条件,服务到位。望多组织线上和线下的经验交流会。
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是提倡学生申请csc的,自带经费的不多呢。
但是能够如此近距离的了解每个学校的专业情况,不同的申请制度,还是很有用的。谢谢
很感谢能够有这样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获得了获得国外高校的招生信息和面试机会并得到了海外高校CSC的offer。希望博士生面试交流会越办越好并且将来邀请更多世界一流(TOP100)的高校来华招生。
我认为很好,能够与国外导师面对面交流。文科方面的学校比较少
不要所有学校都是冲着CSC来的,最好有一些能有自己全奖的学校,比如多一些美国的学校。
参加此次会动收益很大,谢谢主办方给考博学生一个平台,在举办方面没有什么意见,就是希望主办方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能给学生提供些咖啡和甜点,时适当收点费用都是可以接受的。
有的学校在网站上找不到博士生招生信息,尤其是文科类
很感谢您们为我们提供这么一个了解申博流程的平台,我现在是研二,想要申请德国机械汽车的博士。通过这个会议,明白了流程,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虽然申请不到院校,但是自己也有了几个目标院校,很感谢您们。但是希望明年能多来几个招机械博士的高校和机构,然后他们的招生要求,我觉得可以再分成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这样面试的时候也可以有的放矢,也避免了一些无用的提问。最后再一次感谢您们
首先感谢phD workshop组织的这次交流会,收获很多。我是研二的学生,这次参加的是上海的那一场。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因为很多学校的导师都希望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做的课题与他基本上相近。今年很多学校的招生名额都减少了,而且竞争也越来越大。有需要公费出国的同学要早做准备了。其次,一点点建议,一整个下午的面试基本上都在排队,站的很辛苦,希望下次可以提供休息的地方,谢谢~
希望下次能请一些已在德国攻读完人文学科类(比如文化学、文学、语言学等)的博士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交流,谢谢!
举办方还是很用心的,准备好了去参加交流很有用。不过希望明年多点文科院校来招生。谢谢
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组织的活动。整体来讲还是有一定收获。活动的前三天才注册,赶紧预约了一些学校,活动前得到了三份预约。老师们很nice,来的有很多行政人员,主要负责给你推荐一些老师,以及教你怎么申请。如果准备充分的话,会发现也来了不少教授,本人材料博士,跟英国和加拿大的几个学校的老师聊的时候发现好几个都是相关专业的教授,大家互相吹吹牛~~唠嗑的挺顺畅,所以提前做好准备还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吐槽的几点~~
(1)来的学校里带现场offer的很少。看个人的要求了,作为一个咨询了解或许还成。
(2)学校的档次不是特别高。大部分QS 200+吧,所以希望主办方明年能否邀请更高水平的高校过来。
(3)美国的学校太少了。。
(4)大部分学校都让你申请CSC。不过本人准备走博士联培,影响不大。
不管怎样,活动办得很不错,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多了一个选择,细节之处都做得很好。祝越办越好!
我认为墨尔本大学的中方接待人员态度十分傲慢,对于其他国家(例如英国)的成绩转换不了解,拦着不让与教授进行对话,耽误很多时间。包括莫那什大学没有明确的预约时间,让人排队等候,没有预约的人却能优先谈话,请问预约的意义何在?
宣讲会很好,尤其是布里斯托大学。
目前基本上很少有offer,对于外校奖学金的宣讲也很少;
通过交流会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希望将来能越办越好。
挺好的。就是我是申请博士后项目的,咨询的老师都是建议说直接联系想要申请的老师就好。
交流会非常好,项目也非常多,现场签约这种事比较少因为沟通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同学们提前联系,另外就是想找到合适的导师真不容易,很多时候招生官能带来一部分信息,还有很多导师的信息是没有的。导师资源上建议增加,透明,
非常感谢组委会的筹办,作为研一的学生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再次感谢!
活动举办挺成功,但是好多老师都只是学院的人力部门,没有太多专业的教授,只能咨询或者推荐,无法进行更多的面试
请尽量邀请博士导师到场,不需要行政人员到场解答流程。流程都是可以自己了解到的。谢谢
学校很多导师还是很好的,会很认真的帮你分析。但是,人文社科类的学科非常少,可以说是少的可怜,基本帮助分析的都是别的学科的老师,这样的分析其实很水,因为领域之间差距还是蛮大的。另外美国学校实在很少,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非常建议增加人文社科类的专业,不然对文科的其实也实在是太过明显了吧。
这次参加这个会议本来以为会现场面试,但是大部分是行政人员他们只能提供建议和推荐导师,具体还要自己联系。不过荷兰学校的老师很热情而且大都是教授亲自来的
希望分学校分学院分专业分导师的各个招生条件都能全部罗列出来,可以减少学生自己搜索各个大学的招生条件信息的时间,要知道那么多学校,学生要对所有感兴趣的学校都要搜索信息,是要花费大量时间 的,而且学生还要针对不同学校准备不同的Research Proposal或CV,直接影响在读学生的科研经历,像我都是提前两个多月为这次会议做资料准备,要跑本科和硕士学校,特别费时间,所有时间都花费在准备上了,没时间做科研以便更多的发出文章。
很好的一个机会,而且能面对面相互了解。对于同导师联系方便了很多。
这次会议在香格里拉酒店,比上次在朝阳方便很多,因为高校多集中于海淀区,方便学生往来,值得表扬。
但是但是会议厅较小,很多听研讨会的学生都站满了过道,还有最后一排,希望下次能租大一点的厅。
希望上海场学生休息区能够提供咖啡机,下午实在是太困了。收获很大,老师给出了很多奖学金申请信息,介绍了具体的导师项目与研究方向
1. 人文社科类的学校和招生项目还是太少了
2. 参会当天发的小册子(详细说明了院校和老师方向)如果能提前给大家就好了
绝大多数学校还是要求CSC,希望校方能提供些奖学金项目,钱多钱少都行
值得参加,可以提供我们大量的信息。感谢举办方,感谢远道而来的教授。
本人研一,只是去提前了解学习一下。能力差,希望以后好好充实自己,下次做好充分准备还去参加
感谢主办方,希望明年地交流会人文社科的能多一点!历史,政治,艺术等的国外院校和老师要是能多来一点的话会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同学的!
想好自己想读的专业,有兴趣有热情和教授交流会得到比较积极的反馈。
举办的很好,但是来的老师们挺多是工作人员不是教授直接来招生,要是有更多教授直接面对面交谈就更好了
感谢举办方给予平台为大家提供机会,但是有几点建议想提出:1.讲座的厅太小了,根本无法容纳下学生,因此导致有些讲座没有听到或者需要站着听
2.学生没有休息的地方,休息厅太小了
3.文科专业教授基本没有,文科学生表示很无助
上海场时间有点短,建议延长时间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意向学校
我觉得美国的博士学校资源太少了 希望以后能多增加一些 另外上海场次的时间太短了 没办法和教授充分交流
1.讲座时间安排的比较紧,比较容易和预约冲突。是否可以另外安排不冲突的时间
2.在会场的四周摆放一圈凳子,方便整理材料和等待等待预约时间
感谢这个平台,使我们广大的硕士研究生有了更多的出国深造的机会。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想出国读博的学生有直面教授的机会。其次,对主办方的建议是加大宣传,尽早宣传。最后,个人参会体验。有机会和教授面对面直接沟通,效果比自己套词好n倍,效率也更高。建议大家为参会做一个早点的长期规划:推荐信,研究计划,个人简历早点准备起来。
目前的国际环境可以多一些欧洲非顶级但中上的高校(例如德、比),会场的感受:德国、比利时老师最为踏实人很nice,民风使然,英荷走过场,美国很骄傲,澳洲是赚钱
对所有预约的学校提前做好功课,最好带着目标导师对姓名过去;建议大家能提前把语言成绩考出来;在和代表预约之前可以先在站内进行留言沟通,不要盲目预约,利用好这个平台的资源;一定要准时按照预约时间到场参加;提前准备越充分收获越大,如果只是泛泛的参加收获会很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机会,希望大家都能利用好。
非常感谢老师组织博士生交流会,我是学文科的,希望能有更多的文科专业的博导参加交流会。老师们组织的非常好。谢谢!
建议:能否用展板(或者poster)的形式做一下各个学校的简介和招生专业或学科?特别是往年没有参加过workshop的学校,让大家对这些学校有所了解。其实很多学校很优秀,开设学科也与学生希望申请的学科契合,但由于学生不太了解那些学校,导致没有去咨询,这对学校和学生都是损失。望纳入考虑,谢谢!
希望国外大学代表在北京参会的同时,也能来上海参会,今年悉尼大学没来上海,蛮遗憾
老师过来基本还是招CSC的学生的,来直招的导师太少,墨尔本大学最后发的邮件上写的都是“CSC PhD Workshop China 2018”这样的话和10月份CSC的会好像就没啥忙区别了,希望可能再扩大一下规模,并且多一些提供奖学金的学校。最后还是谢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受益匪浅。
很感谢这次机会,实际上我是明年这个时候才申请,这次算是为明年准备申请而做的准备,哈哈。收获很多:接触了很多心仪学校的院校代表,还认识了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感谢主办方,希望越办越好。
希望上海场能够在学生休息处提供咖啡机,下午场还是非常困倦的。
二,讲座的时候突然投影仪出了故障导致有一些信息没有看到,希望在处理突发事件更加完善。
老师、教授都很 nice and quite helpful。
我自己没有提前准备好资料、联系博导,再有就是,几乎没有对口的文科类的老师、教授,所以很遗憾这次没有咨询到有针对性的信息。
如果能邀请到多一些语言学、翻译学方向的老师就更好啦;或者邀请到线上进行交流,不需要人到现场,提前预约好,通过网络聊天室一类的渠道进行交流(能允许围观就更好了)。
扩大国外高校范围,如慕尼黑工业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非常非常感谢今年的PhD workshop,虽然现在还没有拿到offer,但是在现场的面试和大部分招生官的聊天真的很有帮助(前提是预约了自己想去的学校并提前了解相关教授和职位),因为招生官几乎都会说帮你再发一封邮件给你心仪的教授 这样帮助很大。部分教授也会委托其他教授进行现场面试,我现场面试了一个,第一次被外国教授面试居然感觉还不错。今年是我第二次去workshop,收获比去年也是大了很多。希望offer能快点来,也祝愿PhD workshop 能越办越好,帮助到越来越多的同学!
来的都是招生主管,专业的老师很少,还是需要自己具体联系导师,招生主管老师只是中间促进作用,对之后课题研究讨论没有什么帮助。还有就是来的好的学校挺少的,大多是一般学校来蹭中国奖学金的。
非常好的活动,但是希望来招生的是学校教授之类的来。英国学校来的人对申博没有什么帮助。
有条件下给学生也提供饮用水,作报告的会场稍稍大些,座位多些,主持人也在专业一些,
对于口语不太好的同学,直接和国外老师、教授交流有一些困难,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语音水平上,能否在今后的活动中,每个桌位安排一位国内老师进行翻译或辅助交流。
大多是CSC项目的,最好能多引进可以全奖的这样选择会更多一些。因为CSC有的人不能申请,比如北工大:要求特别高,平均分90以上,还要有sci论文一篇。基本上走CSC没有希望。只能申请全奖了。可惜这类学校太少了。
多增加一些与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发达地区的优先,有动乱潜在可能性的地区就谢绝。
预约其实好多情况下没有用,现场很乱,尤其是用中文招生的,围满了人。辛辛苦苦安排的预约时间,过去并不是一对一谈
很感谢主办方举办的这次交流会,通过和教授的交谈,了解了各个国家的读博流程以及入学标准,受益匪浅。建议来的学校可以在小册子里写上英语要求和GPA要求,这样可以提高面试效率,省去了询问这些问题的时间。
有的学校不对预约的学生,感觉这对只是想要信息咨询的学生不够友好
交流会举办意义非常大,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毕竟与国外学校的老师面谈的机会很难得,收获颇丰!
建议:希望今后可以扩大宣传力度,宣传时间也可以提前。除了在学校网站,也可以考虑在微信各大公众号上进行推广。
非常感谢!!
非常感谢博士交流会提供的平台,让我获得不同学校招生政策和信息
多给学生准备一些休息区,如果可以提供一些茶歇是最好的了,每次都只是看到招生官在吃,其实学生也很累
如果国外教授比较忙,比较难邀请的话,建议邀请更多国外高校的博士后或青年研究者参会,代替教授进行初步面试,这样可能可以进行更多的现场面试。
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校来参加,并且更多的照顾到不同专业的学生,来的老师的专业方向还是有点少
希望学校能更多,未预约时间的学校的排队方式更合理更有秩序
举办的很好,有助于学生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院校招生录取的条件有更多的了解,和学校代表或教师面谈能获取直接的信息。
我觉得本次交流会举办的十分圆满,我也学习到很多,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一次可以在发学校名称的时候,把学校的连接也附上,就更加贴心了,非常感谢会务组的工作。
本次的专业大多是理工科,经管类相对偏少,社科类几乎没有。可以多样化。
首先这个交流会非常有价值,非常感谢主办方的辛苦付出!
有一个小建议:不同学校要求不同,有的学校要求必须联系上了教授才能在面试交流会上面试,有的是面试通过了之后由面试代表通知教授,在此之前不要联系教授。希望贵网站可以在预约界面上有提醒是否需要提前联系。
很好的一个平台,给你一个了解学校、专业、导师信息的机会,推广力度不是很大,希望增大推广力度。
这次举办的时候仅有个别院系或者招生的老师在,下次尽量囊括多一些院系。
如果能够在所有奖学金申请之前办这个交流会可能会更好
感想是触动很大 人生有很多种的过法 不在拘泥于国内考博 还得继续向前 跟国际接轨就得打开自己 打开自己就得学好英语 才能与外界沟通 才能走出去
我去参加的上海的会场 发现有的学校可能只去北京会场。但是来参乎的老师都很热心,预约的老师也会很详细的介绍学校的项目,也会给很合适的建议。收获还是有的 ,尤其是现场的氛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很感谢这个机会,不仅能够扩大自己的眼界,还能接收到很多以前查询网站得不到的信息。希望明年参加的时候可以做好准备,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很好的活动 可惜活动前一天才看到广告
可以感觉到因为人数众多 招生官和同学都会草草了之
如果一年能举行多次 将众多学校分批进行 会场会更加舒适 交流也更加透彻了
很满意!感谢主办方!
希望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一流院校参与进来。
在讲座方面,关于美国的博士招生,没有一个介绍,美国学校来的也少,不知是否与中美关系有关,
很好,有幸参加这次活动也很感激这次的交流会,感觉很有帮助,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professor面试,希望可以顺利!
上海站的时间能尽量延长一些,有些学校只去了北京,希望也能到上海来,方便南北方的同学沟通交流
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能有与学校教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非常难得,教授们都很热情也很nice。建议多增加一些美国学校以及更优学校。对于参与同学的建议是,在参加以前在网上尽可能的查一下教授的资料以及感兴趣教授的相关资料,教授会感受到更大的真诚。英语口语也很重要,向口语好的同学继续看齐!
现场的老师及工作人员都非常的认真负责,井然有序,让我一下子感觉申PhD的路上不是孤军奋战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面试的都不是自己想去的教授本人,所以只好会后再写感谢信以及给教授的信,再次skype面试,希望有机会能够邀请到更多方向的教授吧!
第一次知道咱们这个交流会,因为知道的晚,没有好好准备,有些遗憾,不过交流会真的办的很好,我会大力推荐给身边的同学的,真的很好,很有帮助
十分感谢这个平台,让我们广大的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多了许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机会!
本次参会对我十分有帮助。我原本对于申请外国院校的博士很忐忑,心里没底儿,对于其他同学的情况我也完全不清楚,通过参会和老师直接面谈,直接了解到关于申请流程的一手信息,有些老师还向我介绍了学校文化和城市的一些情况,比如气候变化和物价水平,老师们的态度也都非常友好,非常能缓解我的焦虑情绪。
感谢主办方!
有一定的用处,但是用处不大。如果是与教授面试录取可能性大,但不部分参会人员都是院系代表,只是让我们按照正常流程申请。不过还是希望PhD workshop越来越好!
老师都很负责人,举办地点也很好,就是上海的时间希望能延长一些。
下午的时候屋子太热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我出国读博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希望能把场地扩大点,太挤了, 休息区域的座位太少了。
很好了,非要说的话可能是休息的地方有点少,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来参加吧。。。
建议茶歇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甜点饮品,当然大会也可以收取适量的注册费作为资金支持。
非常好的一次活动。之前自己对是否要出国读博还有很多不确定,通过这次活动(现场会谈及讲座)都很好地增进了对留学的了解,现场的国外老师也很仔细的介绍了该校的相应留学项目以及奖学金和申请流程,在会后也收到了发来的邮件进行指导。会场现场组织有序,再次感谢!
感谢主办方举办这次会议,真的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如果能一年两次就更好了
对于知道有这个会议,我是惊喜的。去参加了北京场的面试,我对学校的要求和自身的情况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在选择学校申请博士的过程中避免了很多盲目,非常有帮助。我也看到会场的工作人员非常尽职尽责,为了中国学生能走出国门学习知识付出了真诚的心血和努力,感谢你们!
很好的平台,希望留学基金委给更多的需要资助,有梦想的同学出去读书,回来为国家做贡献,也希望留学基金委在评审时不要太在意校外导师的title ,有些assistant professor 是很有能力的,感谢
感觉宣传和general inquiry的成分更大一点,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提前预约/到场的导师里我有明确申请意向的不多吧,还需要后续联系。算是多打开了一个门,也获得了一些建议。希望学生间交流机会可以更多一点~
这个交流会很有用,可以了解很多学校的信息,老师们都很nice, 即使专业不同,也会热心帮忙推荐老师
会场有些嘈杂,如果各桌之间能有隔板更好。许多学校不提供奖学金,希望能有更多提供奖学金的学校参与。
首先感谢博士生交流会这个平台,让广大准博士生们能与国外教授一对一交流,对大家的申请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是我对今后交流会的一些希望:
1.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美国的学校参会;
2. 希望能来更多不同学科的教授
我在博士生交流会上收获很多,感谢主办方和教授们!祝工作顺利!
作用不大,尤其文科,讲了一些程序... 没啥实质作用,还得考自己找导师
文科的学校太少,而且基本没有文科的教授出席会议,所以文科生很难能够当场拿到offer。希望以后可以照顾文科生,多请人文学科的教授出席,以帮助文科想读博的学生拿到offer.
一年一度的交流会还是十分吸引人的,和往年情况一样,交流会还是工科理科的偏多,人文学科几乎没有,希望能加强人文学科的咨询内容。
我希望到现场的老师能在接受预约前认真看一下学生的cv等资料,人家来了再说人家gpa不达标之类的,以及称呼学生为low level students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还有如果希望学生走CSC请老老实实的在scholarship上填no,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自己提供奖学金的意向,只是一味的强调自己的奖学金有多难申让你走CSC,难听点说有一种空手套白狼的感觉。很多老师甚至不认真看proposal,只提供一些基础咨询,这样我觉得还不如把网址列下写在看板上节约时间。工作过再想考博的人我觉得来的意义不大,还不如先摸清申请CSC的规矩,如果不达标干脆不要花时间来了。
对申请博士很有帮助,希望能多一些招收学生的导师到场具体地讨论申请问题,希望日后可以有多一些的日本、新西兰的学校参与,感谢主办方和高校老师们。